“开物”与“繁育”精神的见证
吴永强(艺术批评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中国西部陶艺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2017第五届中国西部陶艺双年展”,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与协作推动下,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中国陶艺界的一大盛事,本次展览承接以往历次展览的经验,显现出新的色彩和质地,可望为推动中国当代陶艺文化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与过去相比,本届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以四川美术馆为主展区的同时,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成为了展览的一个分会场。荥经作为源远流长的陶器重镇,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砂陶器的制作。荥经及其黑砂陶器的加入,使本届双年展赢得了一个机会,得以重新回溯陶艺文化与土地的联系,因为陶艺就其古老的属性而言,本身即为就地取材的产物。通过荥经分会场的设立,我们不仅能够见证到原生态荥经砂器的魅力,而且也能够见证到,传统技艺如何带着泥土的芬芳,向创新性传承、创造性发展敞开了大门。
荥经分会场的设立,又自然使本届展览呈现出鲜明的“在地性”特征,这代表了古老的中国陶艺焕发新的活力的源泉所在。这种“在地性”让“传统与革新”、“记忆与未来”等等问题在保持其本身的厚重分量的同时,变得直接而新锐起来。如果说荥经作为传统陶器重镇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那么如何更好地带着这些醇厚的历史记忆并走向新的未来,必将继续成为陶艺家及学者们共同的思考,并将提供给他们以探索的目标和动力。本届展览就是这种思考和探索的又一张阶段性答卷。
陶,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交汇,自人类童年时期起,一路上刻满了时间的痕迹,经历了难以尽数的形态的变化、风格的更迭和趣味的迁移。在现当代文化视域中,陶与艺术的结合同时迎来了挑战与多元创新的可能。如果说探索与创新一直是中国西部陶艺双年展不变的主题,那么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传统媒介的思考与对新形式语言的创新得到更成熟的结合,这既包含传统意境的追溯与回归,也包括对当代社会与生活的思考与映射,还有基于抽象精神以及哲学层面的艺术表达……不论是题材还是形式,与过去历届展览相比,本届展览给了观者更多的选择,因为它们不仅视野更广阔,气场更强大,而且面貌更丰富,个性更鲜明。
虽然被冠以之“西部”之名,但从一开始,中国西部陶艺双年展便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壁垒,因为每一次展览的参展者都来自于全国各地,并不断增加着国外和境外陶艺家参展的比例。与之相应,老一辈与新一辈、名人与非名人、学院与非学院的界限也消失了。这意味着,不问身份,不问地域,有艺无类,一直是这项展事所秉持的立场,它希望通过超越地域、文化、身份的限制,给予陶艺家们的创作成果以均等的展示机会,使真正有理想、有才华、有创造力的陶艺家脱颖而出。
在古今相递、中西交汇、身份兼容的当代艺术语境中,陶艺,面对眼花缭乱与光怪陆离的艺术景观,还自觉地肩负起了保持纯粹、返归质朴的使命。就陶艺家的具体创作来说,它需要的是手对心最诚实的应答,其结果便是工匠精神的诞生。艺术史家福西永说:“手,人类的教练,它在空间和时间中繁育着人类。”作为心灵的伴侣,手,在它抛开虚饰与伪装、繁华与盲从而显露出工匠的操守时,才真正具有天工开物般的繁育人类精神与才干的力量。幸运的是,在今天展览现场,我们处处可见这样的力量。
展览开幕式
2017年12月13日10:00
展览时间
2017年12月13日至19日
展览地点
四川美术馆一楼二号厅
指导单位:
四川文学艺术届联合会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成都市青羊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策展人:
周晓冰
艺术顾问:
周光真、白明
学术主持:
吴永强、彭贵军
组委会副主任:
钟永平、李雪松
组委会秘书长:
詹小英
协办单位:
四川荥经县文广新局
成都市泰恒置业有限公司
成都今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洛可可国际美术学校
成都像素艺术空间
成都鑫锐商业(物业) 管理有限公司
四川华西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
《西部陶艺》杂志社
中华陶瓷大师联盟
四川齐盛艺库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重塑西部陶艺的精神高度与人文价值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观念,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文化艺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将更加互为影响、互为博弈,陶艺文化的当代审美也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包容、多样、个性、主流审美与观念呈现汇集成当代陶艺的共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晶,陶艺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也产生了新的转化,最重要的一个改变是制作工具的更新。电窑、瓦斯窑、拉坯机、施釉机等的出现,使得陶艺家可以在工作室中独自烧陶,陶艺成为艺术家生存经验的表达媒介和艺术创造。陶艺材料本体语言——泥、火、釉的优势是其他材料无法达到的,现代陶艺家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挖掘材料本身的语言,赋予材料以隐喻、象征性的思想结构,重在反映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同时表现人的意识流动对这个世界的多种认知。
中国的陶瓷艺术对世界文化的历史贡献功不可没,各时代的陶瓷文化各有千秋。唐三彩,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明清官窑彩瓷,无不达到历史的巅峰。英国艺术史家赫伯特•里德曾说:陶器是一门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艺术。说它最简单是因为它最基本;说它最复杂,是因为它最抽象……它与文明的基本需求密切相连,作为一种艺术媒介,陶器必然是一个民族精神气质的表现。凭借陶器,我们便能对一个国家的艺术,即情感艺术做出评价。里德所谈到的“陶器”实际上就是指“现代陶艺”。因为对陶艺的抽象性发现,乃是现代陶艺产生的真正标志。现代陶艺除了技术和材料上的创新之外,它与实用性相分离则是必然的,它成了人的精神生活的补充。当然,这种原因还不足以产生质变,如美国现代陶艺的滥觞,是由于艺术家所充分吸取了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结果。诚然,现代陶艺真正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借鉴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抽象、表现风格和艺术追求,才使“陶艺”真正具备了现代性的品格。
中国西部陶艺作品双年展自创办以来,始终强调“现代性”、“当代性”,双年展主办方历来主张用学术性、人文性、地域性去提升陶艺的创作与发展,即“重技更重艺”,“艺”即思想性、观念下、精神性和创新性。双年展在近十年的发展中所具有的引领性的学术意义和文献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总体上展现出当下西部陶艺发展的精神风貌、探索创新、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取得的成绩,展览的持续举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了解中国现代陶艺、尤其是西部陶艺发展动态的窗口。综观本届双年展的参展作品,整体艺术水准又上台阶,或以造型和釉色,体现中国的品质和语言;或写实和抽象,寄托创作者的艺术感悟;或吸纳传统中国符号,呈现东方美感;或创意新锐,体现现代生活的时尚。这些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实用与表现中融入了作者的审美体验,展现出从传统造物观念走出来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当代陶艺。中国西部陶艺作品双年展立足西部文化土壤,通过五届的品格砥砺与学术积淀,既客观呈现出西部陶人对陶艺发展的深层思考,又较全面体现出当代陶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气象。
陶艺作品的高贵与脆弱历来考验着展览组织者的专业水平,著名艺术家周晓冰先生作为中国当代陶艺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西部陶艺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数十年如一日地为陶艺家躬耕服务并搭建交流平台。周晓冰先生在几十年来与泥土同呼吸共对话的过程中,他在体会窑火的温度,关注釉汁的流动及不同肌理表达的同时,也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凝聚着一批西部中青年陶艺家,他们共同以专业的服务和敬业的精神为双年展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深信这样的一个团队、这样的一个展览,将不断记录梳理中国西部陶艺的现状,为未来的学术研究留下珍贵的文献资料,同时也留下西部陶艺人的真挚情感。让古老的陶艺呈现出当代中国的时代气象与文化气度,用陶艺呈现中国文化,重塑西部陶艺的精神高度和人文价值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彭贵军,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史学者。现为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执行院长,中外美术网总编,四川民族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西部文化从根性来说,是依附着大地和泥土的。
非遗文化的诞生,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也承载了人类对民族文化的恋情。陶器、漆器和石器的延续和发展,是通过西部这个地域的人冶炼而成,这一燃亮人类智慧的光芒,同样也铸造了本土文化的形象,开启了人用智慧改造自然的始点。
持续了十年的“中国西部陶艺双年展”的宗旨是:将中国西部以及全球非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建立起一个西部一流的本土活态艺术博物馆。这个本土生态博物馆是以各种艺术门类、多种类材质及其传统文化内涵为载体,转换其传统工艺品的形式和审美观念,通过展览的形式,被赋予了当代视觉文化意义,并构成了当代“艺术门类”的学术价值。也正是“西部陶艺双年展”这种大范围的艺术活动,正在获得中华“文化复兴”使命最大关注的重要原因。
当代诗人郑晓幸先生在一次文化调研会上说:西部的文化不仅是陶艺文化,它应该是一个大艺术的文化概念。“西部文化”需要接地气,更加需要走向世界;需要我们召集一批扎根本土的艺术精英和真才实学的“手艺人”来做弘扬“一带一路”精神的民族文化,要坚守一个看得见摸得到的艺术概念,发现和扶持一批 有实干精神、有志向的“民间个体”来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
西部,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她也是情感概念和精神概念。西部是华夏民族的摇篮,人种的繁衍,民族的融合,国家的成型,都聚集在这里。独特的人文环境塑造了西部粗狂、刚毅、热诚、大气、狭义、率真、包容、智慧的人格特质。这里有财富贸易的通商之路,精神传递的取经之路,也是艺术膜拜的探索之路。寻找自我,一意西行,也许就是我们“制陶人”这一生的事情。
西部,对于“新文艺群体”的个体手艺人和青年学子来说,绝对是一块最广阔的沃土,它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板块的71.4%。仅从西部所辖的省份和面积来看,我们就能发现西部陶艺所包容的价值及其所将释放的能量及其巨大。这里不仅具有广饶的土地,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同时多样的民族结构与聪慧的西部人也为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与发展空间。
当下,陶瓷媒介的语言问题是在于如何获得即能与当地生活方式,生活体验相互匹配,又同时具有传统文脉的语言形态。西部的艺术家在追求精神价值的同时,更致力于陶艺的大众推广;“西部陶艺”群体中的各种“手艺人”和专家、学者们,都将以各种形式把陶艺带入公众视野。他们借用雕塑造型的技法,运用多种绘画材料的特性,使用了综合材料、装置组合、单体符号重复、打散、重构等艺术手段,形成了与传统工艺不同的美学风格;探索出了陶瓷艺术发展的新的可能性,传统器皿的审美已经被当今的审美所取代,他们已经将陶瓷艺术语言的感染力拓展出了无限广阔的思路。
在当代艺术日趋发展的近程中,我们可以意识到在“民间艺术”仍然占领着社会审美需求,实际上存在着一批比当代艺术更加关注现实的艺术生态,那些无怨无悔的个体艺术家还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把目光投射到更加丰富多彩的当代视觉艺术的表现上。
正如西安美术学院杨志老师在《新磁场 新西部》一文中说的那样:西部陶艺具有特殊的人文精神,开拓性与坚韧性浓缩在西部陶艺文化的创作之中。中国西部当代陶艺的发展正在形成一种新风尚,独立的陶艺文化策展人,完备的展览场所,活跃的展览方式,创新的国际沟通与交流氛围等均在西部启航。西部当代陶艺正在塑造中国的新磁场,打造陶艺文化的新西部风尚。
我在本届展览入选两百余件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品里,感觉到了: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变梦想为现实的时代。
北京逐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